查看原文
其他

重庆法院“一街镇一法官”工作机制典型案事例(第一批)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诉源治理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的意见》精神,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重庆法院以落实强基导向为指引,在全市基层法院推广“一街镇一法官”工作机制,深化诉源治理实践,创新基层治理模式,产生一批典型案事例。经各基层法院推选报送和市高法院组织评审,确定3个案例、10个事例为第一批重庆法院“一街镇一法官”工作机制典型案事例。现将《重庆法院“一街镇一法官”工作机制典型案事例(第一批)》予以发布。


01


刘从德、谭齐芬与何小龙、重庆市璧山区大路街道郭家村第七村民小组财产损害赔偿纠纷案

(2021)渝0120民特512号

重庆市璧山区人民法院

一、基本案情

刘从德、谭齐芬系重庆市璧山区大路街道郭家村土地承包经营户,何小龙承包郭家村7组土地修建鱼塘进行渔业养殖。刘从德、谭齐芬声称何小龙承包的鱼塘水体漫出,毁坏了其地坝、堡坎以及生活用水水井。刘从德、谭齐芬承包田土被毁坏后,多次前往当地政府、村委会要求何小龙承担赔偿责任,赔偿其各项损失合计金额3万元。由于刘从德、谭齐芬的田土损坏与何小龙承包的鱼塘是否存在因果联系无法确定,其损失金额大小也无法确定,故刘从德、谭齐芬的诉求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矛盾逐渐升级,刘从德、谭齐芬表示要通过上访解决问题。

二、调解结果

郭家村第七村民小组通过“一街镇一法官”工作机制联系璧北法庭对接大路街道的联系法官吴舟协助纠纷化解。吴舟法官携手驻庭人民调解员赵孝可,多次前往郭家村实地勘验,查阅土地资料。


充分了解案情后,向刘从德、谭齐芬阐明法理、情理:1.该案缺乏证据,无法确定侵权人系何小龙;2.何小龙曾承包鱼塘,但是在鱼塘漫水前,其已经与村民小组解除土地经营流转合同,没有实际经营;3.其主张3万元赔偿金额没有依据。另外,吴舟法官和赵孝可同志也向郭家村第七村民小组说明,何小龙退租鱼塘后,村民小组未及时跟进,使鱼塘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另外何小龙已经超额支付两年的土地承包经营费,鉴于刘从德、谭齐芬田土受损是事实,郭家村第七村民小组可从土地承包经营费中提取一部分酌情给予一定补偿。


经法官和人民调解员耐心释法明理,双方终于达成调解:1.何小龙和重庆市璧山区大路街道郭家村第七村民小组于2021年6月17日补助刘从德、谭齐芬3000元整;2.刘从德、谭齐芬收到此款后不得在任何时间,以任何理由再找何小龙和重庆市璧山区大路街道郭家村7组主张任何权利。调解协议签订后,双方当事人申请司法确认,重庆市璧山区人民法院于受理当日作出裁定确认调解协议有效。

三、典型意义

本案系人民法庭参与基层社会治理,通过“一街镇一法官”工作机制快速化解矛盾纠纷的典型案例。一是“法官走出去”。一街镇一法官就是要延伸诉讼服务触角,让法官深入田间地头,在最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的地方,在纠纷发生的一线,开展矛盾化解工作,实现了巡回一案、教育一片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二是“多元调解+司法确认”。人民法庭辖区多为农村地区,土地纠纷、邻里纠纷等案件较多,这类案件如果处理不当,就会矛盾激化形成信访案件、群体案件。本案便是土地纠纷与邻里纠纷的结合,人民法庭通过“一街镇一法官”工作机制,紧密联系村民委员会、人民调解委员会、镇政府等当地多元解纷力量,在矛盾尚未激化之时,联合社会各方力量全面展开调解工作,将矛盾化解于诉外,并对达成的调解协议及时进行司法确认,赋予调解协议强制执行力、司法公信力。三是助力“乡村振兴”。土地关乎农户的切身利益,土地纠纷往往会引发矛盾升级,从而影响农村和谐稳定,人民法院通过“一街镇一法官”机制妥善化解此类纠纷,兼顾民情与法理,为乡村产业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02


重庆宁泰混凝土有限公司与上海绿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重庆钢铁集团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合同纠纷案

(2021)渝0115民初4955、4956号

重庆市长寿区人民法院

一、基本案情

重庆宁泰混凝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宁泰公司)是一家从事生产、加工、销售混凝土的公司。2019年至2020年期间,宁泰公司分别与上海绿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地建设公司)、重庆钢铁集团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钢建设公司)分别签订了《预拌混凝土购销合同》《重庆市建设工程预拌砼供应合同》,约定由宁泰公司向绿地建设公司、重钢建设公司在重庆市长寿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项目供应混凝土,同时约定了混凝土供应范围、混凝土单价、供应方式、违约金等。合同签订后宁泰公司按约履行供货义务,但绿地建设公司、重钢建设公司均未按约付货款。截止2021年3月重钢建设公司尚欠宁泰公司货款442510元,并造成逾期付款损失125740.54元。截止2021年6月绿地建设公司尚欠宁泰公司货款3313825元,并造成逾期付款损失205875.4元。宁泰公司遂诉至法院,要求绿地建设公司、重钢建设公司支付货款及逾期付款利息等。

二、调解结果

重庆市长寿区人民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发挥“一街镇一法官”工作机制作用寻求纠纷化解最优方案:首先利用“一街镇一法官”联络沟通机制,通过园区管委会和长寿区经开区巡回审判站搭建的联络平台,及时了解双方当事人经营状态、案涉工程项目进展等基本情况等,引导原告申请财产保全,为案件的下一步处理奠定基础;其次,利用“一街镇一法官”的协调联动机制,联系园区管委会相关职能部门、关联园区企业,调查被告逾期付款的原因,进一步分析化解矛盾的可能性;最后,结合“人民法院老马工作室”的对接机制,从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及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出发,组织双方进行调解,兼顾原告诉求和被告困难,提出分期付款、解除保全的解决方案。


最终达成调解协议,分别为:双方一致确认截止2021年6月4日被告绿地建设公司尚欠原告宁泰公司混凝土货款3313825元,被告分期支付原告上述货款及律师费100000元;若被告绿地建设公司不履行或未按时足额履行或未按照约定的付款方式,还应当支付因调解放弃的全部逾期付款损失及后续利息。双方一致确认截止2021年3月8日被告重钢建设公司尚欠原告宁泰公司混凝土货款442510元,被告分期支付原告上述货款及律师费40000元;若被告重钢建设公司不履行或未按时足额履行或未按照约定的付款方式支付货款,还应当支付因调解放弃的全部违约金及后续利息。

三、典型意义

本案系联系法官充分运用“一街镇一法官”工作机制妥善高效化解商事领域矛盾纠纷的典型案件。案涉项目属于重钢集团在建工程,进展情况将直接影响到重钢集团发展以及地方经济的平稳运行。对口联系法官根据纠纷性质,多次调查、多方合力促成调解,案件得以成功调解,一方面缩减了原告的诉讼周期,加速了回款,另一方面解除对被告的资金冻结,不影响施工进度,双方最终握手言和,也为后续合作保留了空间,展现出人民法院积极为企业纾困解难、服务市场主体的司法作为。



03


罗长芬等农村承包经营户与陈金全、重庆东堡寨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案

(2021)渝0233民特38-96号

重庆市忠县人民法院

一、基本案情

2017年,重庆东堡寨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堡寨公司)与忠县忠州街道独株村、顺溪村、苏家社区东堡寨罗长芬等59户农村承包经营户分别签订《重庆市忠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合同》(以下简称《出租合同》),约定农村承包经营户将其承包经营的土地共计五十七余亩承包地经营权出租给东堡寨公司、陈金全(东堡寨公司法定代表人)用于从事农产品种植、养殖及休闲农业等生产经营活动,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期限为12年,自2017年8月1日至2028年6月30日止,租金支付方式为提前一年支付下一年度的出租价款等。合同签订后,东堡寨公司、陈金全就近雇佣出租土地的农村承包经营户管护承包土地,形成合作共赢模式。但从2019年开始,案涉承包地经营逐渐亏损,东堡寨公司、陈金全未按照合同约定支付租金,双方矛盾激化,造成承包土地荒置。

二、调解结果

驻乡镇法官团队经村社干部了解到该系列纠纷事实清楚、法律关系简单,但涉案人数多,双方矛盾尖锐,有群体性事件潜在风险,通过调解方式促进矛盾纠纷实质化解更为妥当。该系列案涉及“两镇三村”,对口联系法官均系忠县人民法院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法官,联系法官团队遂邀请院“老马工作室”同时开展诉前调解,在街道法官团队的协助下,通过村社干部等联系到远在新疆的陈金全,了解到案涉承包地因经营不善且政府政策资金未及时到位等原因,导致无能力继续支付土地承包费用。之后,人民调解员、法官团队及时组织村民代表、公司员工代表、村委到召开院坝会,听取大家对该系列纠纷的处理意见并实地勘察承包地情况。次日,人民调解员将前述情况告知陈金全,并耐心细致向其讲解相关法律规定和处理方案。


经法官团队、人民调解员持续调解,双方最终就调解方案达成一致意见,即:解除农村承包经营户与东堡寨公司、陈金全签订的《出租合同》;东堡寨公司、陈金全于2021年12月31日前连带向农村承包经营户支付截止2021年7月30日的拖欠租金。调解协议签订后,双方及时申请司法确认,忠县人民法院于受理当日裁定确认调解协议有效。

三、典型意义

本案系充分发挥联系法官团队纽带作用,与驻院调解、人民调解形成合力,高效妥善化解矛盾纠纷的典型案例。忠县法院深入推进落实“一街道一法官”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将“一街道一法官”与“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建设相结合,不断深化“诉源治理+诉前调解”工作,推动联系法官团队对接“人民法院老马工作室”常态化,促进诉调对接、诉调成果实质化。本案中,联系法官团队及时对接,提供劝导意见和法律指导,完成诉前调处并进行司法确认,成功缓解承包经营户与承包商之间的矛盾,既维护了经营户的合法权益,又减轻了民营企业经济负担,有利于推进忠县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体现了人民法院服务和保障乡村振兴的积极做法。



04


搭建“一街镇一法官”工作机制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新格局

重庆市铜梁区人民法院


铜梁法院以落实强基导向为指引,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司法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法治化工作路径,搭建“一街镇一法官”工作机制,推动法院解纷力量持续向基层下沉,积极开展矛盾纠纷化解、重大决策法律参谋、延伸诉讼服务、法治宣传等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将矛盾纠纷及时、高效、就近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群众身边,畅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一、具体做法

(一)全面建立联系法官机制,为基层充实专业纠纷力量。一是分层细化组织结构。院长统筹全院的“一街镇一法官”工作机制,各分管领导对工作落实进行直接指导,各业务庭负责人为本庭开展该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指导、调度、协调、监督“一街镇一法官”工作具体实施,民一庭庭长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工作机制的统筹协调。二是配齐配强“联系法官”。联系法官优先从业务庭负责人和40岁以下政治素养高、法律专业强、群众基础好的员额法官中选任,并根据专业所长确定联系点,人民法庭法官优先辖区街镇的联系法官。目前选任30名资深法官“一对一”联系全区30个街镇(园区),协助街镇(园区)党委政府开展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并建立联系法官 “1+1” 制,为联系法官配备至少 1 名法官助理。三是加强工作督促保障。将“一街镇一法官”工作机制纳入绩效考核一级考核指标,实行基础分与激励分并行的计分模式,将完成常态化联系工作作为基础分,将具体工作成效以激励方式体现。表现突出的联系法官,在干部选拔、职级晋升、评先评优中优先考虑。


(二)主动参与矛盾排查化解,为镇街提供各类法律指导。一是主动参与“献良策”。联系法官每月定期与所在镇街开展不少于2次常态化工作,并以司法统计数据分析为基础,形成涉诉矛盾纠纷分布及化解意见建议,定期向镇街党委、政府推送当地涉案情况。每月1日、15日为联系法官与镇街对接工作日。二是受邀参与“站好台”。保障镇街需要法律参考意见时能随时“找对人”。在招商引资企业审查、合同内容拟定、土地流转法律规制等重大问题上需要法律咨询,该镇随即对接联系法官,联系法官协同土地流转方面资深法官,及时提供高质量法律意见,有力保障土地合法、规范、高效流转,从源头杜绝矛盾发生。三是鲜活案例“指好路”。根据联系法官反馈的纠纷处理参与情况,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年编撰《基层社会治理司法案例编选》,选取与基层社会治理、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常见法律问题之典型案例,向镇街和村社区推送。


(三)广泛延伸诉讼服务触角,为群众送上优质法律服务。一是巡回审判显特色。联系法官及时向法庭和机关审判庭反馈镇街、村社的建议和群众需求,选取典型的“三养”、土地、相邻权、侵权等纠纷,采用“赶集日法庭”“院坝法庭”等形式巡回审理,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家门口”。邀请村社干部、人民调解员、当地村民等旁听巡回审判,提升群众法治意识。二是潜藏纠纷早化解。以涉众型案件为重点,由承办法官深挖案件背后潜藏的矛盾纠纷,反馈给案件所在镇街的联系法官。联系法官带案下访、带案回访,通过入户走访,与群众交心谈心,倾听群众意见,化解群众疑虑,及时做好判后答疑,避免引发新纠纷。三是司法服务更精准。联系法官针对群众想要了解民法典施行对日常生活影响的迫切需求,深入群众开展《〈民法典〉中老百姓最关心的50个法律问题及解答》专题讲座。

二、产生效果

法官与律师和司法助理员相比,在矛盾纠纷的防范和化解上具有比较优势,联系法官的发挥了“四个角色”,持续推进基层矛盾纠纷的“面对面”化解。联系法官帮助人民群众解决纠纷的同时,可以增强法官群众工作能力,使法官真正成为“人民司法”的践行者。2020年提拔的5名业务干部全部是联系工作突出者。


(一)基层政府的“参谋员”。与30个街镇(园区)党委、政府和5个乡村治理示范点建立常态化联系机制,公示工作职责和联系方式;主动对接街镇800余次,参加矛盾化解会议100余次,为重大决策提供法律参考150余条;推送法律风险提示2期20条。


(二)基层群众的“宣传员”。抓实巡回审判,采用“巡回审理+法治宣讲”模式巡回审判73次,旁听群众达4000余人。抓实推送案例,每年编撰《基层社会治理司法案例编选》,目前已编印三期38个典型案事例,推送给28个街镇333个村社区。抓实送法下乡,根据群众需求,针对热点问题开展送法进街镇、村社、校园、企业共计32场,习近平法治思想宣讲8场,民法典专题讲座10场。


(三)解纷力量的“指导员”。参与实施“基层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对人民调解员、司法助理员、平安员等基层解纷力量进行常态化指导,目前联系法官已完成培训58次。


(四)纠纷双方的“劝导员”。注重“劝”,在纠纷发生之初快速介入,用专业的法律意见“劝解”纠纷。迄今已参与矛盾纠纷化解140余次,成功化解90余件。注重“导”,引导当事人在法治轨道内维护权利,行使抗辩权,接受裁判结果。联系法官带案下访、回访280余次,为群众答疑400余次。

三、典型意义

“一街镇一法官”工作机制作为落实强基导向的重要内容,是人民法院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推进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举措,也是践行人民司法本质,司法更加为民、便民的创新举措。不仅符合基层社会治理的新需要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该机制开展上门立案、网上立案、诉前调解、送达、巡回法庭等审判事务,进一步方便群众诉讼,带案下访、带案回访,入户走访、与群众交心谈心,这一系列措施都让人民司法优良传统在新时代下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05


前端治“未病”  末端抓“康复”

实现“一街镇一法官”工作全链条无缝衔接

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法


江北法院认真落实强基导向,以“一街镇一法官”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关口把控”工作目标为指引,坚持精准释法、全面回访,打通司法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坚持同频共振,实现“一街镇一法官”工作与基层治理的无缝衔接。

一、具体做法

(一)坚持“精准释法”,构筑群众以法护身“免疫屏障”。一是用活以案说法,打造“体系化+碎片化”传播路径。围绕《民法典》宣传,汇编经典案例集供街镇、企业、学校领导参阅,通过法治讲堂面向员工、教师、家长宣讲身边案例,开展现场庭审为基层群众以案释法,形成自上而下的宣教体系。精选典型案例,制作通俗易懂、显而易见的短视频、微动漫、微推文,通过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新媒体线上推送,填充群众碎片法律阅读时间,引导群众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增强依法维权意识。二是做实上门送法,突出“针对性+实效性”对症下药。针对电信网络诈骗频发的状况,在商业街、汽车站、地铁口等人群开展反电诈集中宣传,选编反电诈十大典型案例进社区推广。结合经营特点,走进超市、批发市场普及食品安全、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法律法规,倡导诚信经营,规避职业打假。紧扣热点话题,走进学校普及应对校园暴力法律常识,增强未成年人自我保护能力。三是推动全域普法,完善“固定式+流动式”宣传阵地。积极与街镇政府、行业主管部门沟通协调,制作庭审视频在各街镇进行滚动播放,利用商圈LED大屏推送法治宣传短片。通过社区居委会在人群聚集地“挂牌设点”开辟法治专栏,发放法治宣传手册。充分利用“车载便民法庭”、巡回法庭等流动载体延伸宣传阵地,确保辖区法治宣传阵地全覆盖。


(二)坚持“全面回访”,增强群众司法获得感。一是抓好“常态回访”,为当事人释法解惑。将带案回访作为联系法官的常态化工作,坚持以上门为主,综合运用电话、电子邮件等回访方式,全面了解案件判决执行情况、当事人对审判工作的意见建议,针对当事人对裁判结果中存在的疑虑进行解答。结合普法宣传、巡回审判、上门调解等工作,为群众提供司法服务便利,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实现服判息诉。二是依托“联合回访”,化解重大矛盾纠纷。针对案件审理中发现的群体性、突发性重大纠纷苗头,及时向所涉街镇、社区反馈,并提请跟踪关注。聚焦重点案件审理各环节,与当地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建立协调联动机制,提前形成信息通报、协同干预、救助帮扶等处置预案,通过共同上门回访,对当事人开展政策解读、法律讲解、情感劝导,引导群众依法正当行使权利,消除基层矛盾,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三是开展“爱心回访”,传递司法温度。组织发动干警为家庭困难当事人献“爱心”,联系志愿者组织为生活不便当事人提供免费护理服务,为情绪不稳定当事人开展心理服务,协同民政、妇联等部门开展上门关怀等。该院针对一名特困当事人,组织发动干警为其捐款捐物,赢得了当事人的感激和信任,获得了当地群众的广泛认可和肯定。


(三)坚持“同频共振”,实现工作全链条无缝衔接。一是突出“移动窗口”角色,推进诉源治理。面向群众公示联系法官的联系方式、职能职责,让群众熟知联系法官的身份、职责及服务内容。在普法宣传、巡回审理等司法服务过程中,为群众打开与法院、街镇等基层治理单位沟通的窗口。通过带案回访、上门立案、协助执行等工作延伸司法服务触角,当好群众的服务窗口。二是突出“联系枢纽”角色,推动四方联动。对各街镇联系法官定人、定责,确保联络工作固定、稳定,有效串联了基层治理中的各成员单位。将“一街镇一法官”工作机制逐步融入辖区商圈协同治理、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工作室等现有机制之中,结合各街镇不同特点,定期开展联席会议,形成工作台账,向上汇报领导,向下传达庭室,实时跟进成员单位工作进度,进行信息互通,确保工作有序有效开展。三是突出“法律助手”角色,参与多方共治。对街镇干部、人民调解员、诉讼联络员、综治网格员开展法律培训和指导,提升基层干部的法律素养、解纷能力。以司法数据统计分析为基础,定位多发易发纠纷,预判极端事件风险,形成值班信息7期、案件要情35期,为街镇社会治理提供了可靠的风险提示和法律参考。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维权建议,提升了群众化解纠纷能力。

二、产生效果

(一)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效果更加明显。江北法院“一街镇一法官”更新宣传专栏4期,开展法治讲堂、法律咨询等宣传活动6场次,开展巡回审理以案说法3场次,服务群众2900人次,大幅提升了基层组织、当地群众的法治意识。走访居民、学校、企业11次,收集意见建议35条,成功化解纠纷14件,协调处理涉诉信访纠纷8件,避免了2起极端事件的发生。


(二)联系法官的群众基础更加深厚。截止目前,联系法官开展带案回访67次,与街镇、部门联合回访3次,为23名当事人解决实际困难。一名特困当事人,在接受了法院干警的捐款捐物后,携父赠锦旗的事例,在当地社区口口相传,为法院树立了好口碑。联系法官以置身于真实、真诚、真心之中的感动,拉近与当事人之间的距离,建立起深厚的群众基础。


(三)法院与街镇、部门间协作更加顺畅。联系法官在部门协同中出心、出智、出力,进一步加深了磨合,完善了机制,激发了潜能。自工作开展以来,与各街镇、部门联合出台“家事纠纷综合协调解决机制”等工作机制3项。法院审委会专职委员等院级领导多次参与联席会议风险研讨,街镇、部门对法院领导的重视表示高度赞扬,对法官专业的意见给与高度评价。

三、典型意义

(一)较好契合大众习惯,群众接受度高。充分考虑宣传对象、时间场合的不同,合理选择普法宣传的形式、内容,提升了宣传的针对性、有效性。综合考虑不同年龄层次人员信息获取习惯,通过现场以案说法吸引闲赋在家的老年群体,网上案例推送普及到忙于工作的青年读者,流动宣传为不同地域的群体带来便利。同时,定制式的普法宣传,满足了不同行业、身份群体的个性化司法需求。


(二)有效串联强基工作,融合联动性强。充分发掘强基导向各项工作的互补之处、互通之点,实现有效连接。“一街镇一法官”机制为老马工作室培养“小马法官”,配合代表委员联络站接待回访群众,将“车载便民法庭”作为普法宣传载体,依托云上共享法庭为提供庭审便利,结合“一庭两所”机制化解群众纠纷。实现了强基各项工作有效串联,打出了社会治理“组合拳”。


(三)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复制推广性好。一方面,互联网时代日益丰富的宣传载体,充分满足了普法宣传形式多样性的需求,使宣传引导成为把好群众的思想关、意识关的最高效手段,提升了前期化解纠纷的成功率。另一方面,立足较为成熟的“案件跟踪、回访”机制,让联系法官从熟悉的工作入手找突破,深挖已有机制潜能,在具体实践中,可操作性更高。



06


着力智慧管理  打造系统平台

全面提升“一街镇一法官”工作信息化水平

重庆市梁平区人民法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高法院关于“一街镇一法官”等强基导向工作机制有关要求,梁平法院以智慧管理为抓手,坚持系统观念,着力打造“全面覆盖、深度应用、安全可靠、高效规范”的智慧管理平台。

一、具体做法

(一)坚持系统观念,打造一体化智慧平台。准确把握“一街镇一法官”等六项工作机制的共性规律和自有特点,全面分析并系统整合“一街镇一法官”等工作机制的团队建设、工作纪实、统计分析、管理考核、可视展现等功能,坚持以人民法院信息化3.0版为指引,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自主研发并上线运行集“一镇街一法官”等工作于一体的智慧管理平台,进行统筹联动、整体推进,以智慧管理的新生态提升强基工作的新高度。


(二)明晰工作标准,确保平台数据精准性。一是坚持任务清单化。逐项细化制定“一镇街一法官”的推进落实方案,明确列出带案回访、组织培训、巡回审理等24项任务清单,具体任务项下坚持四定责任(定承办团队、规范要求、工作时限、评估标准),确保任务明晰、推进有序。二是坚持台账通识化。推行《落实强基导向六项工作机制通用台账》,将“一镇街一法官”等工作的活动形式梳理、细化为调解活动、庭审活动、走访活动、联调活动、联络活动等,通过及时、规范、准确的台账填报行为,既便于任务主体对标对表、通用易行,又确保有条不紊、落实到位。三是坚持评估标准化。制定《落实强基导向六项工作机制考核办法》,对“一镇街一法官”等工作进行分类考核(总分100分),划分调解活动、庭审活动、走访活动、宣讲活动、联调活动、联络活动、诉讼服务和总结推广等八个考核项目,考核结果与绩效发放、职级晋升、争先创优等刚性挂钩。


(三)推进系统融合,提升智慧管理便捷度。一是人员信息系统。该系统全面录入了“一街镇一法官”团队组成人员名录及相关信息等,并进行适时更新,利于管理、方便查阅。二是工作纪实系统。该系统主要用于落实“一镇街一法官”等工作机制的纪实管理,依托“通用台账”,坚持“每事一填、每案一报”,实现工作同步、数据同步。比如点击“团队纪实”,即可清晰查阅“一镇街一法官”团队的履职情况;该团队点击 “录入台账”,选择“工作性质”,系统便能根据该工作性质自动判断可对应的活动形式,勾选“一街镇一法官”,则对应列出“调解活动”、“庭审活动”、“走访活动”、“宣讲咨询”、“诉讼服务”等活动形式选项,该团队上传记录、图片、视频等后,自动生动编号及工作档案,还可在“工作纪实”栏中补充描述专项工作情况,确保工作纪实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三是管理考核系统。该系统以数据、图表等,全面展现落实“一镇街一法官”等工作机制的开展情况,以数据、图表等,自动实时生成履职台账,方便院庭长、审判管理组织及各团队查阅,并根据考核评估需要生成团队月度、季度、年度评估报表等,用于考核评估、检查推动等,操作简单,高效便捷。

二、产生效果

(一)工作记录准确及时。“一镇街一法官”团队活动开展后当天即录入本团队落实24项任务清单情况,通过规范及时的录入,全面实时统计工作纪实信息,客观准确反映各团队和全院“一镇街一法官”工作情况。系统上线以来,35个团队已录入“一镇街一法官”纪实信息362条。


(二)履职行为规范有序。通过智慧管理平台内部的程序控制,根据“一镇街一法官”工作机制的规范要求,对活动形式、活动内容等实行递进式录入工作性质、活动形式、办理结果、评价意见等,促进规范履职、纪实准确,比如在镇街法官进行参与或指导案件调解活动后,调解不成功的,则不能填报申请司法确认等。


(三)实证分析深度客观。平台系统不仅记录了落实“一镇街一法官”工作机制的基础信息,如调解活动、庭审活动和走访活动等工作的质量、效果等,而且还以数据、图表、曲线等形式,直观展示“一镇街一法官”工作机制的各项指标、运行态势等,可通过平台数据的统计分析,实时掌控指标数据、运行态势,根据工作需要进行有效调控、检查推进。系统上线以来,针对“一街镇一法官”工作情况检查通报2期,70余人次。


(四)履职评估精准有效。通过平台可在任意时段,提取“一镇街一法官”工作机制或某团队的情况,进行绩效考核。今年1-7月,“一镇街一法官”各团队累计积分已达638.5分,让考核评估更加便捷、精准。


(五)工作效果直观可视。平台充分运用图表、数据、案例、照片、视频等,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一镇街一法官”等工作机制的开展情况,工作具有突出的直观性和可视性。

三、典型意义

“一镇街一法官”工作作为落实强基导向的重要内容,在“互联网+”新形势下,加强“一镇街一法官”等强基导向工作信息化建设,促进“一镇街一法官”等强基导向工作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是落实“一镇街一法官”等强基导向工作的必然要求和理性抉择。梁平区法院将“智慧管理”的创新思维引入并应用到落实“一镇街一法官”等强基导向工作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集“一镇街一法官”等六项机制于一体的全面覆盖、深度应用、安全可靠、高效规范的智慧管理平台,创新实施“互联网+强基导向”的新模式,实现了“一镇街一法官”等工作情况的录入及时准确、履行职责的行为规范有序、对镇街法官的履职评估精准有效、工作效果直观可视、为进行实证分析提供客观样本数据等,为重庆法院“一镇街一法官”等六项强基导向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07


诉讼服务直通车  司法服务零距离

构建符合城市治理特色的“一街镇一法官”体系

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法


渝中法院坚持系统观念、法治思维、强基导向,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全面落实市高法院“一街镇一法官”工作机制,致力“深耕精耕渝中”,结合实际深化“一街道一法官、一社区一法官”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诉讼服务直通车”功能,通过源头治理减少纠纷发生,努力实现易发多发矛盾纠纷不出门、不激化、不上交,努力共建“无讼街道”“无讼社区”,致力构建符合城市治理特色的“一街镇一法官”体系。

一、具体做法

(一)明确职责,筑牢全方位服务网络。一是致力触角延伸,诉讼服务走进社区。11名院领导、审判委员会委员“一对一”对接全区11个街道,精准链接辖区内重点单位、协会、企业,定期带队实地走访调研,充分了解社情民意,全面总结梳理涉诉问题。79名社区法官“全覆盖”辐射全区79个社区,建立日常联系机制,定人、定时、定点进社区开展诉讼服务。二是致力源头治理,注重工作落到实处。按照“三亮两公开”要求,亮身份、亮职责、亮服务,在社区统一挂牌“诉讼服务直通车”,公开名册信息和便民联络电话,“全覆盖”履行预约立案、就地调解、巡回审判、法治宣传等九项工作职责,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司法需求,力争将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三是致力闭环管理,发挥监督促进作用。成立一把手任组长的领导小组,设立专门管理办公室,建立社区法官个人月台账,定期集中研判,年度进行考核,实行“基础分+奖励分”并行计分模式,将社区法官工作考核与部门绩效考核及个人业绩评价挂钩。对成绩突出的部门、个人予以通报表扬,营造创先争优氛围。


(二)多维聚力,调动纠纷解决合力。一是借助“人民法院老马工作室”和“渝中区诉调对接·速裁中心”专门调裁力量。对于较为复杂的案件,社区法官无法就地及时化解的,引入诉调对接程序,来自全区11个行业调解委员会的驻院调解员在法官指导下,提前介入调解,提升解纷效能。二是整合“一庭两所”矛盾纠纷联调合力。“诉讼服务直通车”直接链接所在社区,协同配合当地派出所、司法所等部门,充分利用派出所、司法所熟悉社区群众的优势,联合排查苗头性、倾向性、源头性纠纷,对已发矛盾纠纷及时共同化解。三是发挥“代表委员联络站”功能。围绕代表委员履职服务站、社情民意直通车、为民办实事窗口功能定位,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纠纷化解、见证审执过程、提供法律咨询,汇聚解纷智慧和力量,充分听民意、察民情、解民忧。四是健全“社区+法官+调解员”协作联动。构建“一社区、一法官、一调解员”机制,社区法官“一对一”对接79名驻社区人民调解员,形成社区支持、法院主导、调解员参与的“三位一体”协作模式,共同开展纠纷化解和法治宣传。


(三)延伸职能,积极参与社会治理。一是积极助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立足渝中“6大重点产业、10大服务业集聚区、11个街道、79个社区”区情,构建“6+10+11+79”司法服务保障体系,助力基层社区网格化治理,主动对接重点产业、园区、街道社区,参与社会治理。二是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社区法官上门走访辖区企业,举办法治讲座,进行专题座谈,发布法律风险提示书,发出司法建议,深入了解司法需求,服务“六稳”“六保”,助推企业健康发展。潘某等50余人与重庆某公司房屋租赁合同纠纷系列案妥善调处,被评为重庆法院民营经济司法保护典型案例。三是服务保障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结合旅游资源丰富区位特点,在白象街设立“旅游巡回法庭”,派驻社区法官“工作日+节假日”常态值守,对接全区街道、文旅委、公安、工商联等12个部门,发挥车载便民法庭灵活机动特点,确保快速调处涉“吃住行游购娱”纠纷。

二、产生效果

(一)“1+15+79+79”源头治理机制已经形成。以“人民法院老马工作室”为中心、15个行业诉调对接平台为半径、依托79名社区法官与79名社区调解员联动辐射全区79个社区,具有渝中特色的“1+15+79+79”的多元解纷体系已经形成。2019年,渝中法院获评重庆首批“多元化解改革达标法院”,“渝中多元解纷模式”入选全市法院司法改革典型案例。2020年,渝中法院获评全国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先进单位。


(二)人民群众司法获得感持续增强。“零距离”“面对面”为人民群众提供多渠道的调解咨询服务和纠纷解决途径,节约诉讼成本,减少来往奔波,使群众不出社区即可享受诉讼便利。2021年以来,社区法官开展巡回审判、法治宣传、“小公民法律课堂”等活动300余场次,服务群众2000余人次,收到锦旗、感谢信20余件,2021年区两会上,渝中法院工作报告经人大代表无记名投票,以赞成率97.1%的高票通过。


(三)诉源治理成效显现。发挥社区法官“桥梁”作用,推广网上立案、现场立案,开展就地调解、司法确认、巡回审理,协助做好判后答疑,全流程辅助审执工作,提升司法公信力。依托在线司法确认机制,在调解现场实现线上提交、远程确认、及时送达。2021年以来通过易解平台调解案件21853件,调解成功案件13391件,调解成功率61.3%,其中调解达成协议线上申请司法确认案件1363件。平均调解时间不到7天,最大限度实现纠纷解决“不费时、不麻烦、少花钱”。

三、典型意义

(一)立足区位特点,加强服务保障。结合辖区面积小、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等区位特点,构建“一街道一法官、一社区一法官”,主动融入基层解纷网格,夯实基层基础,促进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针对民营企业、金融业、旅游业等重点领域,开展法治宣传,妥善调处新业态纠纷,让渝中社会治理处处都有司法的话语、力量和智慧。


(二)凝结多方力量,优化多元解纷。突出“走出去”“请进来”双重效能,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用力。以“人民法院老马工作室”为牵引,做优做实“渝中区诉调对接·速裁中心”,依托中心为杠杆,撬动派出所司法所、街道社区调解组织、15个诉调对接平台三个板块解纷力量,发挥好车载便民法庭现场解纷、代表委员监督支持、云上共享科技支撑三个作用,畅活“1+3+3”诉调对接机制。


(三)聚焦“急难愁盼”,践行司法为民。通过诉前端口前移,法官社区普法,提升群众法治思维,努力将纠纷化解在萌芽、化解在基层;通过诉中融合专业调解力量,法官调解员深度融合,全面提升解纷效益;通过诉后带案回访,做好释法明理,力争服判息诉、案结事了,全方位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为守护群众美好生活传递司法温度。



08


配强联系法官团队  整合多元解纷平台

优化“一街镇一法官”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功能

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法


今年以来,九龙坡法院白市驿法庭以落实强基导向为指引,扎实做好“一街镇一法官”工作,积极推动法院解纷力量下沉街镇,依托联系法官关键纽带,释放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合力效应,深度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服务高新区及西部(重庆)科学城核心区高质量发展。

一、具体做法

(一)立足法庭职能,打造辖区便民诉讼服务网络。辖区六镇均有专属法官团队对接服务,并在网络平台、乡镇公示栏公告定点联系审判法官团队名册信息,方便群众联系。各联系法官团队利用对6个便民诉讼联络站、57个村(居)便民诉讼联络点、 69名便民诉讼联络员进行指导,协助开展预约调解、预约立案、上门立案等诉讼引导工作,衔接纠纷调解、服务群众诉讼,预防化解矛盾纠纷,深化诉源治理效果。


(二)践行司法为民,构建多元化立体式解纷平台。利用“一街镇一法官”机制,整合金凤镇“老杨群工站”、走马镇“法律快车道”、石坂镇“黄堰茶馆”特色调解平台,由联系法官定期为人民调解员开展调解技能培训,对接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畅通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衔接渠道,提升人民调解专业性和公信力。依托“一街镇一法官”机制,充分整合人民调解委员会、司法所、派出所、交巡警大队、商会、行业协会等纠纷解决平台,由联系法官针对各街镇具体情况提供治理意见,实现街镇社会治理需求与平台解纷功能的互联互动,让矛盾纠纷化于未发、止于未诉。


(三)延伸审判职能,积极参与辖区基层社会治理。庭长按需列席辖区各镇党政办公会,各街镇联系法官定期与各村镇对接沟通,常态化列席辖区各镇综治例会,完善辖区司法所、派出所的矛盾纠纷联调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为辖区人民调解及涉法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提供法律指导。成立社会治理调研工作组,联系高新区职能部门及辖区党委政府、园区重点企业,围绕发展重点,调研法律需求,参与矛盾研判和纠纷化解。在白市驿镇三多桥村、巴福镇钟鹤村推动创建“无讼村居”,指定联系法官担任村社联络专员,探索实行试点驻村帮扶工作,为村社治理提供“保姆式”法律指导。


(四)注重社会效果,精耕辖区社会法治思维底蕴。针对辖区企业在劳务用工、买卖合同给以及辖区村社在集体资产分配、土地流转、征地拆迁补偿等方面的法律需求,联系法官团队开展多种形式的“送法进园区、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活动。成立民营企业风险调研工作组,总结民营企业风险提示点,按照一镇一法官分工,为高新区企业提供法律专题讲座,增强民营企业自我风险防控,共同构建稳定、公平、透明的法治化营商环境。筛选涉及征地拆迁补偿、集体资产分配、弱势群体利益保护、家事邻里纠纷等典型案例开展巡回审判,通过观摩庭审、现场释法、判后答疑等方式,增强群众法律意识。

二、产生效果

(一)辖区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程度大幅提升。2021年以来,依托“一街镇一法官”工作机制,各联系法官团队共开展系列送法活动50余次,接受法律咨询80余次,列席社区综治例会20余次,开展调解技能培训40余人次,调解征地拆迁纠纷30余起。


(二)一体化纠纷解决机制解纷实效明显增强。2021年以来,通过各调解平台调解成功及确认人民调解协议案件共506件,与上一年同时期该类案件数量同比上升约17%;在联系法官的指导下,通过一体化解纷平台化解矛盾的案件类型从单一的家事邻里、民间借贷类案件拓展为包含商事合同纠纷、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侵权责任纠纷、劳务纠纷在内的多类型民商案件。


(三)法官深入一线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成为常态。2021年以来,各联系法官团队共开展巡回审判8次,联系法官协助社区便民诉讼联络员上门立案40余起,现场确认人民调解协议20余起,让法官“走出”法庭解纷,让群众“零距离”感受司法力量,联系法官成为社区村镇纠纷处理的“风向标”式角色。

三、典型意义

(一)坚持靶向服务,提升辖区司法裁判整体效能。白市驿法庭位于高新区核心发展区域,近年来随着高新区经济建设发展提档升级,辖区纠纷类型呈多样化复杂化趋势,尤其是涉及集体资产分配、征地拆迁补偿的纠纷数量增加,“一街镇一法官”工作机制让法官对辖区各街镇的治理情况、社情民意、乡规民约都有详细的了解,在提供法律咨询意见、开展纠纷调解、案件审判工作时能定位精准、效果显著、服判息诉。


(二)落实强基导向,保障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通过“一街镇一法官”工作机制,将法院的解纷力量下沉至乡镇、村社、企业,争取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进一步发挥人民法庭在维护基层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服务保障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为实现高新区社会大局持续长期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护航高新发展,促进辖区法治化营商环境构建。充分利用“一街镇一法官”工作机制,围绕高新区当前发展重点和方向,调研法律需求,参与矛盾研判和纠纷化解,为高新区职能部门依法行政提供法治保障,为园区重点企业依法经商提供法治引航,用法治力量助推辖区经济持续向好发展。


(四)强化法治意识,推动辖区法治宣传进入新阶段。通过“一街镇一法官”工作机制将法治宣传贯穿到每一次纠纷化解、矛盾调处、工作对接过程中,联系法官利用普法宣传、政策宣讲、个案释法、巡回审判等多种形式,让法治宣传工作深入群众,贴近生活,让人民群众形成守法、信法、用法、护法的法治思维。



09


建好机制强基础  抓好管理谋提升

充分释放“一街镇一法官”社会治理法治效能

重庆市丰都县人民法


今年以来,丰都法院紧跟市高法院工作部署,围绕地方发展工作大局,立足综合治理工作目标,务实高效建立“一街镇一法官”工作机制,积极谋划、守正创新,切实将该项工作机制作为落实强基导向的结合点、发力点,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稳步提升。

一、具体做法

(一)突显党建引领强化组织聚力。主动向县委政法委汇报“一街镇一法官”工作,争取县委、县委政法支持推进,将“一街镇一法官”工作融入全县基层社会治理大格局。由院党组书记、党组成员带头,实行院领导包片联系指导制,推动院领导充分发挥参与联系活动与开展指导监督的双向作用。以党员法官作为联系法官主力军,积极带领党员法官助理共同办理“一街镇一法官”工作事务,激发党员宗旨意识持续增进工作热情,形成“党员模范先锋+青年干警培养”相结合的实践模式,为全县27个街道、乡镇、园区、重点企业配备27名联系法官,其中党员22名,占比81.48%,21名党员司法辅助人员参加此项工作。


(二)夯实基层基础汇聚机制合力。聚焦“一街镇一法官”工作主要内容,围绕联系法官这一关键“纽带”,在队伍管理、考核评比、地方支持、设施配备等方面夯基垒土。坚持院长亲自抓落实,统筹划分区域,明确联系分管院领导及联络人,建立“分管领导直接推动、部门负责人直接监督、领导小组办公室直接考核”的双层次、三维度督导结构。积极主动与县级司法机关、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沟通联系,共商、共建、共享基层治理法治化平台,秉持高效合理、条件允许、自愿协商原则,目前已在27个街道、乡镇、园区设立“法官工作室”,覆盖率达100%。


(三)紧贴地域特色提升整体效力。结合“一江两岸”“大山区”的地理特征、四个人民法庭的交通位置、原有便民服务网络的点线设置,组织统筹为主、兼顾个人意愿合理划定联系法官对接联系区域。在实现最大程度降低交通成本、减少情绪抵触的同时,确保重点乡镇、重点园区、重点企业由经验丰富的法官进行联系,有力服务保障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等大局工作有序开展。彰显司法温情,流露道德情感,适度安排法官联系家乡乡镇,工作之余探望父老乡亲,传递纠纷化解、基层治理“乡贤”效应,弘扬丰都“孝”“善”文化,传承孝亲长、善乡邻的传统美德。

二、产生效果

(一)多元预防矛盾纠纷治理更有效。联系法官常态化、多样化开展对接活动,积极参与、指导街道、乡镇、园区矛盾纠纷排查、防范事务。诉前调解、联合调解、委托调解等调解方式综合运用,矛盾纠纷化解效果增强,定期与不定期对基层调解组织、村(居)委干部、人民陪审员、综治网格员等进行业务培训指导,合力将矛盾纠纷化于未发、止于未诉。建立联系法官制度以来,开展对接活动94次,提供咨询108次,化解侵权、继承、相邻权、物权等各类矛盾纠纷、信访案件8件。如青龙乡黄岭村因集体修建房屋,与代某某产生纠纷,对接法官及时给出法律建议和调解方案,促进纠纷妥善化解。


(二)广泛开展巡回审判普法更生动。深化“巡回审判+普法宣传”方式,面向广大农村地区,选取婚姻家庭、农林地流转、相邻权纠纷等具有代表性的案件,深入案发地开展巡回审理,乡镇领导、代表委员、两委干部、周边居民旁听氛围日益浓厚,庭后结合案情就地开展法治宣传、提供法律咨询,受到当地百姓及社会各界一致好评,三元镇、十直镇、兴龙镇、青龙乡、三建乡等乡镇主要领导给予“一街镇一法官”大力支持和充分肯定。以鲜活案例、互动形式增强普法实效,创新推出“庭后一刻钟”为当事人宣传民法典,丰富群众法治文化生活。今年以来,巡回审理案件17件次,法治授课3000余人次,同期开展各类主题普法宣传26次,巡回审判、普法宣传基本实现辖区乡镇、街道、园区全覆盖。


(三)密切联系需求主体服务更精准。联系法官走出去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主动性增强,党员干部与广大群众联系紧密度增进,线上线下沟通渠道更畅通,关注人民群众司法领域急难愁盼更及时。促进院领导联系民营企业制度再改进,示范引导联系法官走近企业了解生产经营性法律需求,注重产业间矛盾纠纷化解,牵引法治力量为企业纾困解难,提示法律风险加强经营合规,努力优化营商环境基层“一公里”,不断巩固依法平等全面保护民营企业的司法理念。今年以来,上门立案、上门调解10件次,带案下访、带案回访23次,送法进园区、进企业6次。

三、典型意义

在全市基层法院建立“一街镇一法官”工作机制,是全市法院落实强基导向六项“组合拳”的重要内容之一。丰都法院立足基层、面向群众,立足实际、面向未来,认真推广并积极创新“一街镇一法官”工作机制,将其作为深度参与基层社会治理、长效推动法治社会建设的具体行动。以市高法院推广方案为指引,对标探索创新,形成符合地方实际、具备地域特色的叠加机制;对表严格落实,建好覆盖辖区全部、保障基本功能的基础机制。在践行公正司法、司法为民,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上充分发掘“一街镇一法官”工作机制潜力,于诉前、诉中、诉后纠纷化解全流程中加强预防矛盾,增强诉源治理实效,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效能,积极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法院力量。


10


坚持强基导向  推进共治共享

充分发挥“一街镇一法官”机制筑堡作用

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法

一、具体做法

(一)高站位、快谋划,统筹协调有力推动。渝北法院党组高度重视“一街镇一法官”工作机制,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及时印发《2021年“一街镇一法官”活动实施方案》,主动争取当地党委政法委支持,先后与渝北区委平安办、两江新区工委平安办联合印发《关于协助建立“一街镇一法官”活动工作联系机制的通知》,在辖区街镇、园区、国有公司推广“一街镇一法官”工作机制。院领导靠前指挥,成立院长任组长的法官工作组,聚焦川渝高竹新区发展,深入调研新区企业经营情况,探索跨区域司法协作新模式,更深层次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截止目前,全院35个法官工作组均已完成对接工作,共开展庭审进街镇、参与矛盾纠纷化解等活动57场次。


(二)重调研、优服务,合理搭配全面覆盖。根据市高法院“一街镇一法官”工作机制要求,渝北法院总结已连续七年开展的“法官在社区暨庭审进街镇”活动经验,优先从院领导、业务庭庭长、副庭长和40岁以下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好的员额法官中选拔一名组长,合理配备专业法官形成每组3至4名法官的工作组,并根据街镇、园区、国有公司实际一一对应派驻法官工作组,如企业侧重由刑事法官提示法律风险、街镇侧重由民事法官调解矛盾纠纷等,实现法官对接街道、企业与司法服务基层两个“全覆盖”。同时,在街镇、园区、国有公司公示栏张贴法官工作组公示牌,让更多群众了解活动,能够依法合理表达司法需求,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三)多载体、多途径,创新举措务求实效。认真落实强基导向,推行“线上+线下”“送餐+点餐”式的便民利民法律服务。线上建立微信群,各街镇、园区、国有公司等相关负责人将收集到的群众的司法需求转入微信群,由对应法官工作组进行线上回复,同时借助12368诉讼服务热线,办理立案咨询指引、查询案件进度、联系承办法官等业务,加大庭审、执行等网络直播力度,让群众不出村、社区及街镇就能“零距离”享受法律服务。线下开展“四个一”活动,结合街镇、企业实际司法需求,通过一场庭审活动、一场以案说法、一场法治宣传、一场民意测验,促进基层矛盾纠纷化解,积极融入党委领导的基层治理体系,降低“万人成讼率”,推动“无讼村(社区)”建设。


二、产生效果

自今年四月市高法院印发《关于在全市基层法院推广“一街镇一法官”工作机制的实施方案》以来,渝北法院高度重视,迅速行动,细化工作方案,及时成立包括院领导在内的35个法官工作组,第一时间与30个街镇、川渝高竹新区、4个区属国有公司开展工作对接。截至目前,已开展庭审进街镇、化解矛盾纠纷、普法宣传、法律风险提示等各类活动57场次,受到街镇、园区、国有公司及人民群众一致好评,下一步将继续加大服务力度,拓展服务形式,丰富服务内容,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落到实处。

三、典型意义

渝北法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坚持调查研究、科学论证,结合司法辖区范围较广、城乡结合特色突出的工作实际,以推广“一街镇一法官”工作机制为契机升级优化“法官在社区”活动,根据前期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形成“领导带头、党委支持来高效推动;合理搭配、优化服务来满足需求;创新举措、丰富形式来求得实效”等一系列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工作方法和经验,对不断推动“一街镇一法官”工作机制走深走实具有促进作用。



11


建立“法润园区”工作站

夯实“一街镇一法官”工作机制基础

重庆市开州区人民法


开州法院立足商事审判职能,将服务保障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工作与“一街镇一法官”机制相结合,挂牌成立“法润园区”临江站、浦里站、白鹤站,“零距离”服务园区企业,全力护航辖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具体做法

(一)注重组织保障,突出系统化。成立开州区法院“法润园区”工作站筹备领导小组,由分管院领导带队走访辖区临江智能家居产业园、赵家食品轻工产业园、浦里开发新区、白鹤能源建材产业园等相关部门、企业,共商筹建事宜、征求意见建议,并系统梳理近年来涉辖区企业商事案件,研讨共性问题、做好把脉问诊。在前期调研论证基础上,组建由分管副院长、园区领导、民二庭正副职、属地人民法庭庭长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下设联络组在民二庭,并指派三名工作能力突出、责任心强的业务骨干担任工作站负责人。同时,视案情吸纳区民盟总支盟员、区工商联、当地政府及基层组织、人民调解组织、属地人民法庭等人员参加,最大限度凝聚服务园区的法治合力。


(二)注重硬件保障,突出标准化。统一名称标识,一律室外不锈钢挂牌,白底黑字显示:开州区人民法院“法润园区”临江站、开州区人民法院“法润园区”浦里站、开州区人民法院“法润园区”白鹤站。统一场所布置,协调由临江智能家居产业园、浦里新区管理委员会、白鹤能源建材产业园各提供一间办公室作为办公场所,配备必要的办公桌椅、电脑、打印机等设备及等登记表、报到册、工作记录册、立式工作牌等物品,并将工作站职能、联络员工作职责等制度上墙张贴。


(三)注重制度保障,突出一站化。创新采取“接诊-会诊-辅诊”的一站式运行模式,努力为园区企业提供诉前、诉中、诉后全方位的司法服务。做好“接诊”,通过定期联系走访,准确汇集园区企业司法需求,为提供精准司法服务奠定基础;全力“会诊”,协调各方联动,各司其职,针对性为解决园区企业纠纷开出对症良方;加以“辅诊”,通过法治宣讲、巡回审判等方式,强化日常调理,固本强基,提升园区企业知法、守法、用法的能力。此外,工作站建立了“双向联络制度”“涉园区企业案件绿色通道制度”等配套制度。

二、产生效果

(一)精准导向更强。主动融入大局、服务大局、保障大局是人民法院永恒不变的政治使命,开州区法院借助“一街镇一法官”平台,主动延伸司法触角,着眼区域重大工业园区布局精准发力,合力共建高品质司法服务和支撑体系,努力提升辖区企业抵御法律风险和依法治理能力,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二)服务举措更实。细化双方联络员的对接方式、对接时间、对接流程等内容,明确对接法官的释法宣讲、诉前调解、委托调解、巡回审判、组织旁听、案件回访等工作,并开启涉园区企业案件绿色通道,依法确保快立案、快送达、快保全、快审理、快执行,尽量避免因诉讼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如办理涉园区某餐具消毒配送公司提供劳务者受害责任纠纷案中,工作站法官无缝对接基层社区调解,于当日立案、当日调解确认,有效节省企业时间成本,有序保障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三)社会反响更好。工作站从筹备、成立、运行均及时听取、搜集了当地基层政府、园区企业的有益意见建议10余条,充分回应了社会关切。自工作站6月份运行以来,该院共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3次,调研座谈1次,发放企业法律风险提示书等宣传资料500余份,受到园区企业的一致好评,相关内容被新华网新华视点采用。

三、典型意义

“法润园区”工作站,是开州法院全面贯彻落实“一街镇一法官”这项强基导向工作的生动实践,是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大局的重要举措。工作站极大地延伸了司法化解矛盾纠纷的前沿阵地,充分地释放了司法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资源优势,有效地搭建了司法审判部门与园区企业、民盟开州区总支、工商联及其它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等部门的沟通平台,切实抓好矛盾纠纷的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关口把控,常态化提供优质的多元司法新服务,着力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



12


扎根大山区  服务大农村

建立符合地域实际的“一街镇一法官”工作体系

重庆市巫溪县人民法


巫溪地处渝陕鄂三省市交界处,全县幅员面积4019.13平方公里,辖32个乡镇(街道),288个行政村、41个社区,总人口54万,其中农业人口36万。巫溪法院深入落实强基导向,立足实际、对标对表、积极创新,不断探索适合大农村、大山区地域特色的“一街镇一法官”机制的体系,更大发挥该机制社会治理效能,实现抓前端、治未病。

一、具体做法

(一)搭体系、建机制、筑平台,打牢基层基础。一是全员出动,组建专业队伍。成立“一街镇一法官”机制工作领导小组,党组书记、院长为组长,实行院领导分片区负责制,32个乡镇街道分别配备一名员额法官、法官助理,充分满足工作需要。二是畅通渠道,建立常态联系机制。院领导带队结对法官、法官助理分别到对接乡镇街道联系,与当地党委政府介绍一街镇一法官机制出台背景、运行方式等情况,赢得支持和认可。印发工作手册,让镇村班子人手一册,公示法官信息至每个村委会,有事即可找对接法官,建立常态化联系机制,让该机制真正发挥实效。三是凝心聚力,共筑工作平台。积极争取乡镇支持,在每个对接乡镇街道设立对接法官工作室,确保工作场所固定化。挂牌“廖子怀调解工作室”,实现与一街镇一法官机制有效结合,推动平台延伸。


(二)进乡村、访农户、获情况,摸清纠纷底数。一是深入分析,提升服务针对性。要求所有对接法官对对接乡镇近5年来的案件进行全面研究分析,分门别类、归纳总结,做到了矛盾明、底数清,为参与乡村治理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带案下访,提升司法满意度。接法官就前期分析研判情况,梳理出涉及乡镇发展等重点案件、多次信访等重点人群、关系公共利益等重点隐患,深入群众家中进行判后答疑、以案释法、风险排查,赢得群众理解判决内容,支持判决结果,防止案生案。三是汇总情况,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对接法官将前期分析、下访情况汇总,对案件基本情况、重点案件情况、产生原因分析、防范化解建议形成《XX乡镇2015年—2020年涉司法案件调研报告》32份,分别印发对接街镇,并在党委会上专题通报,让街镇更加全面、更加深层次掌握治理情况。


(三)重整合、勤巡回、强服务,增强机制合力。一是推动融合,打造治理品牌升级版。利用“大院”优势,与“一庭两所机制”结合起来,联系法官作为对接乡镇派出所、司法所的联系人,合力化解纠纷。与廖子怀调解工作室结合起来,利用“老廖”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威望等优势,增加群众信赖感。与“代表委员联络站”“从法”家庭教育工作室结合起来,创新推出符合巫溪实际的“三句半普法段子”,主动邀请驻站代表委员和从法家庭教育团队走出去到农村院坝、学校等地开展法治宣传,收效良好。二是加强巡回审判,提升以案释法效果。精心选择该区域较为常发、典型案件开展巡回审判,让人民群众亲身感受庭审过程,增强以案释法实效。今年以来,全院开展巡回审判62余次巡回审理案件120余件。三是当好法律参谋,加强司法服务。主动为街镇重大决策、项目开发、合同签订提供法律意见,防控法律风险,推动依法行政。主动为街镇重点民营企业发布法律风险提示书,定期开展法治培训,增强企业风险防控能力,降低运营成本,助推民营经济发展。主动为人民群众提供上门立案等司法服务,加强“移动微法院”等智慧手段的应用和普及,切实减轻人民群众诉累。

二、产生效果

(一)纠纷调处更加及时。联系法官作为街镇的“常驻嘉宾”,通过加强与党委政府、村委会的沟通联系,能够及时掌握社情民意,对相关纠纷动态掌握,做到了然于胸,及时防范,通过释法析理及时劝阻,将矛盾化解于萌芽状态。对于起诉至法院的的矛盾纠纷,充分发挥“一庭两所”联调机制、“廖子怀调解工作室”“从法”教育工作室的合力及时予以化解,防止事态升级扩大。联系法官定期“蹲点”,并对镇村社干部、人民调解员、综治网格员、诉讼联络员进行定期培训,提升法律素养和纠纷调处能力,切实更多小纠纷小摩擦消弭于诉前,从源头上减少了诉讼增幅。据统计,巫溪法院农村地区传统民事案件同比下降4.2%,相应案件调撤率同比上升9.8%。


(二)案件质效有效提升。联系法官自己承办案件或协助其他法官在对接区域开展送达,案件平均送达时间减少3.4天,案件调解率达32.84%。通过带案下访,切实防止矛盾激化,减少上诉案件和衍生案件。今年1-7月,一审案件服判息诉率仅为94.27%,高于审判工作评估满意值4.27个百分点。审判质效位居全市基层法院第六位,较去年同期上升四位。


(三)司法为民生动践行。联系法官通过建立起与各个街镇社区、村委、党委以及相关部门与民营企业的联系机制,对有诉讼需求的困难群众,及时协调本院相关部门开展上门立案、网上立案、诉前调解、送达、协助执行等事务,并实现当天立案、当天调解,就地巡回审理、当庭宣判,尽可能的减少当事人的往返。对于特殊群体的当事人或地偏路远、交通不便的当事人,联系法官宁愿自己多奔波,也要让当事人少跑路,切实缓解因山高坡陡带来的诉讼不便。

三、典型意义

在落实“一街镇一法官”工作机制的过程中,巫溪法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地域实际、民情特色,结合地处大山区、大农村,山高坡陡、交通不便,信息化水平不高、人民群众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等情况,因地制宜、因情施策,推动更多司法力量向引导端和疏导端用力,法官下基层、走一线,化身为诉讼服务员、法治宣传员、风险排查员、纠纷调解员、决策指导员,最大限度释放“一街镇一法官”工作机制法治化效能,切实为人民群众提供“一站式”诉讼服务,有效推动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为巫溪基层社会治理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



13


贯彻人本理念  回应群众需求

以“一街镇一法官”工作机制优化基层治理格局

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法


秀山法院全面贯彻落实市高法院强基导向工作要求,立足县域社会治理实际,建立“一街镇一法官”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司法的规范引领作用,推动基层纠纷就地化解,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

一、具体做法

(一)建章立制,充实基层队伍固基础。一是迅速落实机制,建立由院长统筹的“一街镇一法官”工作机制,明确联系法官为第一责任人。二是主动开展工作,召开联席会议,邀请全县街镇、园区相关人员与联系法官见面,并将工作手册、联系方式向街镇、园区推送。三是联系实际,因地制宜,按照“法庭法官就地联系、工作过的街镇优先联系、按居住地址就近联系”的原则,选派29名工作经验丰富的员额法官,协助开展矛盾纠纷化解、释法答疑、普法宣传、风险提示、社会治理等工作。四是建立工作台账,加强考核督促,把“一街镇一法官”工作成效纳入绩效考核评分,并对表现突出、工作成效明显的联系法官,在干部选拔、职级晋升、评先评优中予以加分。


(二)府院联动,汇集综治合力重预防。一是加强与街镇基层干部的沟通联络,凝聚共识。落实纠纷就地化解、矛盾不上交等基层治理工作基本要求,准确把握乡镇干部工作需求和工作特点,畅通交流渠道,互相配合,减少法院一家单打独斗。二是把“一街镇一法官”工作机制与“一庭两所”矛盾纠纷联调机制有机结合。利用派出所、人民法庭、司法所在基层群众之间公信力高、贴近人民群众的特点,引入人民调解组织,将多数纠纷化解在诉讼前端。三是主动参与联席会议,积极建言献策。联系法官积极了解基层政府工作动向和信访风险点,做好风险研判,防患于未然。


(三)统筹兼顾,聚焦法治引领强化解。一是通过化解基层高发纠纷打开工作局面。实地调研事实情况,充分了解矛盾纠纷特点,妥善处理农村地区高发的“三养”、土地、相邻权、侵权等案件。二是重点化解“骨头纠纷”,防止矛盾激化。深入了解案件背后的矛盾实质,通过实地走访,倾听群众意见,消除群众疑虑,力争将案件化解在司法程序中,避免事态扩大。三是积极邀请村居委干部、村民旁听院坝庭审、巡回审理,庭后就地讲解法律知识,接受法律咨询,结合真实案件开展普法活动,提升人民群众法治意识,牢固树立依法办事、依法维权的法治理念。

二、产生效果

(一)院府联动机制更加顺畅。“一街镇一法官”工作开展以来,秀山法院主动对接街镇、园区108次,为预防和化解纠纷提供法律意见132条,参与街镇矛盾纠纷化解43件次,推送典型案例32件。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乡镇党委、政府对法院工作加了解,沟通渠道更加通畅,基层纠纷化解综治格局更加巩固。


(二)司法服务形象大幅提升。联系法官主动出击,与基层干部一起共同调解、实质化解持续多年的相邻纠纷、遗产继承纠纷和农民工欠薪纠纷,在广大群众和基层干部面前牢固树立了人民法院“有担当、负责任、有办法”的良好形象,不断丰富了人民法院深度参与基层治理工作实践,逐渐完善了“解决问题—提升能力—更好解决问题”的良性路径。


(三)基层纠纷化解妥善高效。“一街镇一法官”工作机制运行以来,联系法官除了积极化解已经进入司法程序的案件外,还充分运用诉前调解、委托调解等方法,有效开展诉源治理,6月以来共受理确认人民调解协议案件257件,高效化解大批基层纠纷,有效提升广大群众法治意识,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有机统一。

三、典型意义

推广“一街镇一法官”工作机制是人民法院强基导向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人民法院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践行司法为民理念、延伸诉讼服务触角的重大举措。秀山法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服务人民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及时回应群众呼声,努力满足群众司法需求,精心选派联系法官,加强法院队伍与人民群众之间血肉联系,与“一庭两所”、人民调解等工作机制有机结合,改进工作方法,增强联动实效,积极为基层社会综合治理贡献法院力量、体现法院担当。



来源:市高法院研究室


推荐阅读




@所有人,第八届“金法槌奖”投票通道开启!快来为重庆法院12部作品打call!





我为群众办实事丨“车载便民法庭”走进渝东南武陵山片区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